再见,阿里

离开札达后,回程似乎变得索然无味,无人再关注路边的风景,大家都在车里呼呼大睡。不久,我们再次经过那扇拱门,我看到上面的文字变成了“西藏秘境,天上阿里,欢迎再来”,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不舍……

经过二十多天的历练,我发觉自己的身体已完全适应了藏区环境,吃辣、喝酒、暴饮暴食对我来说已不再是禁忌,就连那顽固的冷咳嗽,也在走出阿里时意外地痊愈了!

晚上八点半,一直赶路都没休息的我们才到达帕羊镇。我们又来到那家川菜馆,继续了上次的四菜一汤。酒足饭饱之后,司机师傅算到还有三百多公里的车程才能抵达萨嘎,这意味着我们还要连续跑上四个小时,那时已是凌晨。

坐了一天车的大家都有点累了,尤其是姑娘们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就崩溃了,说什么都不想继续走了,她们提议先在附近住下,休息好了明天早点走都行。我问老板娘附近有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老板娘说没有。当下临近春节,人们都回家过年了,该关的店也都关门了,即使最近的旅店,也只能到仲巴县城找找……

姑娘们像泄了气的皮球,强忍着疲惫又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赶到仲巴县。我们在仲巴县的大街上来来回回的绕,发现这里的旅店也都关了门。实在没招了,我们只能花大价钱住进了仲巴县招待所,这个招待所的花费着实奢侈,是我们在西藏住过最贵的房间。钱花了,可它提供的设施却非常陈旧,房间里没有暖气只有电热毯,最令人崩溃的是床单居然也都不洗。

遇到这种情况,司机师傅也皱起眉头,他提议再坚持两个小时,直接到萨嘎就可以住得好一点,价格也便宜。但此时已是晚上十点半,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到了萨嘎也得午夜一点多。姑娘们强烈反对,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在这儿将就一晚……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我们就赶紧收拾行李离开这个鬼地方。又驱车行驶了一整天,我们终于在日落前到达日喀则。大家缓一口气,就出去狠狠地吃了一顿大餐,饭局间我们商量着去哪儿玩?目前,我们只知道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其他似乎也想不出什么像样的去处了……

扎什伦布寺是日喀则最大的寺庙,是四世之后历代班禅喇嘛驻锡之地。扎什伦布寺也称“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

1447 年,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后来被追溯为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朱巴(根敦主)在当时的后藏大贵族曲雄郎巴·索朗白桑和琼杰巴·索朗班觉的资助下,最初兴建扎什伦布寺。开始寺院定名为“岗坚典培”,意为雪域兴佛寺,后被根敦珠巴改成现在的名字,历时 12 年建成。

1600 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任扎什伦布主持时,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四世班禅是第一个被册封的班禅喇嘛,从此扎什伦布成了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之地。历代班禅对扎什伦布寺均有扩建。

寺内最宏伟的建筑是大弥勒殿和历代班禅灵塔殿。大弥勒殿藏语为“强巴康”,中间供奉着 1914 年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铸造的鎏金青铜强巴佛。强巴佛就是汉地佛教的弥勒佛,在藏传佛教中,强巴佛是掌管未来的未来佛,很受信徒的重视。扎什伦布寺的灵塔是历代班禅的舍利塔。七座历世班禅灵塔大小不一,有的灵塔供奉几个班禅,有的只供奉一个。塔内藏有历世班禅的舍利肉身,包括十世班禅确吉坚赞。

前来扎寺朝圣的藏民如布达拉宫般人山人海,除了藏区人民,还有来自青海、四川、甘肃的信徒。每一个佛殿门口都已挤满了人,门口的悬梁上都挂着一个铜质的巨大铃铛,每一个经过的信徒都会敲三响,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佛殿门前的地板中还镶嵌了各种宝石,其中有用宝石组成的“卐”字符。

佛殿内,信徒们在规划的路线中围着处于中心的佛祖边走边叩拜,有献哈达的,有献酥油的,还有捐钱的。而大殿出口处坐着一排喇嘛,他们嘴里念着佛经,手里整理着每一个信徒经过时留下的钞票,还时不时地看看手机,劳逸结合……

我在佛殿里认识了一个哥们儿,他是一个已经游遍全国的旅游达人,也是一个“劈叉达人”,他在每一个他感兴趣的地方都要劈叉留念。他非常热衷于了解民风人文,他悄悄跟我说,在参观扎寺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他看不懂的佛像,就会顺嘴问身边的藏民,藏民居然在很多时候都跟他说不知道!!!我不信,他就随便选了个喇嘛,拉我过去提问,居然真的被回应“不知道”!!!

一种很不是滋味的情绪蔓延全身,我坐在台阶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藏人,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张淳朴的脸、一颗虔诚的心,他们真的知道自己来此的目的是什么吗?我不知道这些藏人到底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信仰、他们的佛陀?至少我开始有点鄙视寺庙里的喇嘛,因为他们数钱的样子真的很市侩。

一直以来,我从不信教,因为这些都是和牛鬼蛇神一样的迷信产物。可我也深深地知道,人类在探索生命高度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可大可小,它就像一堵挡在必经之路中的墙,能真正战胜挫折的是自己拥有坚韧的心,扛不住的总要寻找些精神寄托。

我试着理解藏人,他们自古以来生活在缺氧、严寒、交通不便、资源贫乏、气候严酷的世界屋脊,苦难已成为生命中的日常。也许是因为尝尽了大自然的无端怒吼,山、湖、河流都会成为吞噬他们的存在,所以他们敬畏山、敬畏湖、敬天敬地敬鬼神,为了表达这些敬畏之情,他们选择转山转湖转佛塔。

这种独特的文化和信仰,是藏人在艰苦环境下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精神寄托。它给予了他们力量,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这种信仰也使得他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情,更加珍惜和保护周围的环境。

尽管我们可能对他们的信仰方式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而这种追求往往是基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经历。

游历完扎什伦布寺,我彷佛被上了一大节课。这座寺庙庄严而神秘,每一处建筑、每一尊佛像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暗藏着如我这般的世俗。

Like The Article To View All

All Comments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Tip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disclosed!

If you can't see clearly,please click to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