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我又回到了拉萨,为期整整七天的阿里之旅在我踏出车门的那一刻宣告结束。小李、小王、叶子和我,经过这七天的相处,彼此变得熟悉起来。我们四个人一同订了同一天离开拉萨的车票,再也不用担心谁先走谁后走……

临行之前,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没去,那就是大昭寺。于是我又一次来到大昭寺广场,已然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我独自一人站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中,像往常一样,看信徒叩拜,看香火缭绕……

这次,我赶上了西藏政府出台的新的旅游优惠政策,可以免门票进入大昭寺,还能通过游客通道直接进入,无需像外面的藏民那样排队。望着门外排着的长龙般的藏人,我有些羞愧难当,仿佛有种无功受禄的感觉,但还是厚着脸皮闯了进去。我请了大昭寺内的一位导游,开始了这座圣地的游览。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也就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该佛像据传是当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家乡带去的。

据大昭寺大殿通道入口处的壁画描述,当时寺庙所在地原本是一座湖泊,在松赞干布的努力下,由人和山羊协力将它填平建为寺院。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这个名字据说与始于 15 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藏地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就是因为大昭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等身像。大昭寺最初称 RASA(即“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了如今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历经元、明、清历朝屡次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八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根据那些吐蕃书籍的记载,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热模切,惹冒切),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热模切神殿,惹冒切寺)。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间小殿里供奉着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这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列八大弟子之中。黄教六大寺庙中,甘丹寺是由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

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矗立着一座白塔,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之一的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的白教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小殿内供奉着三世佛。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非常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以及尺尊、文成公主的塑像。

在藏民族的心目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是菩萨变成的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仪态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以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

转过殿角是一幅壁画,内容是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展现的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画上面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初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所建的王宫。绕大殿一周共有 380 个转经筒,一个紧挨着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许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在大昭寺正门附近,沿顺时针方向便可进入一个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举办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会云集在此,一齐为众生的幸福与社会的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会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公元 1409 年,最终由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作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 4400 余平方米。

从庭院出来,到达侧门的售票处,旁边有楼梯能够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二楼仅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就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奉着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这些均属于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设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这里是登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会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的四座巨大金顶分别建于 14 世纪中叶和 17 世纪。

接着继续向右绕行,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就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不但是大昭寺的主体,更是大昭寺的精髓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是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这里。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地方。从大经堂正可遥遥望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还有两尊佛像,左边是莲花生,右边是强巴佛塑像。大经堂的四周都是小型佛堂,除了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都不大,不过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之地。此殿供奉的释迦像乃是文成公主所带来的佛像。

沿着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完成“囊廓”才算圆满。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是“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则为“外圈”,即“林廓”,已环绕了拉萨城大半。

在拉萨,藏族人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作“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这里随处可见的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足见大昭寺在拉萨人心中的崇高地位。所以,在藏族人心中,唯一能够被称为“拉萨”的地方只有大昭寺,而非拉萨市和布达拉宫。

离开大昭寺后,我的这次西藏之旅至此正式落下帷幕!

回首这二十多天在西藏的旅程,内心感慨万千。其中有太多难以言喻的兴奋与快乐,也有不少的遗憾和不舍。这二十多天里,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感,这些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底。尤其是阿里地区,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然而我却只领略到了它的冰山一角,这份遗憾不断驱使着我将来一定要再次回到这里……

临行前,我特意约了小李、小王和叶子,一同去吃了顿美味的烤鱼。饭桌上,大家畅谈着这段时间在西藏的经历与感受。

小李慨叹道,西藏那壮阔绮丽的自然风光令他深深痴迷。不论是高耸巍峨的雪山,还是辽阔广袤的草原。小王则是对当地的宗教文化带给他的极大震撼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叶子则更为喜爱西藏的民俗风情,那些独特的舞蹈、音乐以及传统服饰,皆展现出了这片土地上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令她恋恋不舍。而我,为这片土地所蕴含的神秘魅力所吸引,希望有一天能够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尽管即将离开,但我们都知道,西藏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的美景、文化和人们,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我踏上了回家的火车,透过车窗,久久地凝视着这片刚刚熟悉起来的热土,心中满是眷恋,仿佛自己又要离家出走了一般。即便有千般万般的不舍,我也只能无奈地释然,接受这必须面对的离别。我挥了挥手,轻声说道:“再见了,天上西藏!”……

Like The Article To View All

All Comments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Tip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disclosed!

If you can't see clearly,please click to change...